当前位置: 主页 > 仙侠魔幻游戏 > 于文博:“为政以德”的道德化诠释(2)

于文博:“为政以德”的道德化诠释(2)

发布时间:2019-11-28 21:07内容来源:9dwl.com 点击:

  殛鲧于羽山,舜陟位时事,“帝乃震怒”,指舜也。“畀锡”云者,犹言天所赋为命,非有授之者也。拂性倍理谓之不畀,理顺物从则曰天锡。忘功不有,奉天无私,故曰天与之。若必言授受,则是舜授之禹,,非关洛出书也。

  天、帝既指根本之理,也指人之中最为完善的圣人。圣人是理、性在人身上充分实现的代表,因此也可被称作天、帝。在儒学道统传承中,舜一向被看作是上古圣人,如此一来,此段中的天、帝并不是指神秘的主宰,而是特指舜。若必要言授受,那么,这段经文说的并不是天赐禹洛书,而是舜授禹九畴。因鲧的行为而震怒的是舜(帝),因为禹治水有功而授予其洪范九畴的也是舜(天)。天锡禹九畴,实际上说的是舜授禹圣王心法,圣人与理为一,舜向禹传授的内容自然就是人间根本之理。通过“理———天、帝———圣人———舜”的逻辑线索,马一浮将《洪范》首段从神秘的天启传说,转变成一个圣圣相传的历史事件。《洪范》开头叙述了舜授禹洪范九畴的过程及缘由,九畴是治理人间的根本大法,舜禹授受的这一事件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之中,不包含任何神秘的色彩,更与《洛书》无关。无论是否定《洛书》与《洪范》的关联,还是将天、帝等同于舜,马一浮针对的都是汉儒对《洪范》的神秘化解读。他反对纬书和灾异之说,将《洪范》开篇由天赐的神秘传说转变为圣传的平实史事,体现了理性化、去神秘化的诠释特色。

  就《洪范》的作者和成篇过程而言,马一浮在认定九畴来源于舜禹授受的基础上,提出《洪范》最终成于箕子之手:

  今以《洪范》为箕子所陈舜、禹授受之道。

  凡九门所举诸目,则箕子所述舜、禹相传之书也。

  在《洪范约义》的具体讲论中,还有“此下皆为箕子告武王之辞” “此箕子所述之辞” “箕子之垂诫深矣” 等提法。在马一浮看来,《洪范》是箕子将上古圣人相传的大法加以总结引申并写成文字,应当完成于武王访箕子的同时。箕子为商代大贤,虽不得君位,但仍有圣人德行。洪范九畴是圣圣相传的道理,由舜授禹,后又传至箕子。箕子又因武王之问将其道出,传予武王。如此,《洪范》的文本就被分为两个层次,一是舜授禹的九畴之目,二是箕子因九畴之目扩充而来的解说和训诫。箕子秉天理、秉圣人之意,将舜授禹的九畴扩展成有系统、有条理的成篇文献。

  通过对九畴的来源与《洪范》作者的探讨,马一浮将《洪范》由神秘的天启文献转变为圣圣传授的根本大法。不难看出,他的这些见解未必有详实的证据和缜密的文献学考证,而是遵循“准之以义理”的原则,进行义理和逻辑上的分析和判断。

  马一浮之所以要扭转《洪范》开篇的语境,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历史上对《洪范》的纯粹政治化乃至神秘化的解释。他既隔断了《洪范》与《洛书》的关联,又反对符瑞灾异之说:“纬候多出于哀、平之世,然自汉武封禅已好言符瑞,其后卒启新莽之乱。”邹衍、董仲舒、刘向、刘歆等儒者将《洪范》五行与《春秋》灾异联系起来,牵合五行以说灾异,使《洪范》成为谶纬符瑞说的经典源头。在马一浮看来,符瑞灾异之说实际上是为政权争夺和统治合法性寻找依据。正是意识到这种政治目的明确、政治色彩鲜明的解释背后,将《洪范》视为政治斗争工具可能带来的危险和混乱,马一浮才对《洪范》的来源和作者进行了澄清。他摆脱了《洪范》与《洛书》及《春秋》灾异说的关联,将《洪范》首段的天、帝都释作舜,把神秘的谶纬符瑞化的解释转变为简明平易的道理。这种去神秘化、理性化的解释,更为关注政治统治背后的根本要义,这就为马一浮进一步从道德角度探讨《洪范》的核心大义、完成从《洪范》的政治哲学诠释向道德哲学诠释的转化奠定了基础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